图片新闻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干研究员和赵时真副研究员访问环境研究院并在第十七期“山海致青”论坛作学术报告
作者:   时间:2025-05-12   点击数:

2025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干研究员和赵时真副研究员应邀到访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并为“山海致青”学术论坛做第十七期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环境研究院闫才青教授主持,来自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研究院的三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

张干研究员以“大气碳质组分的双碳(δ13C-Δ14C)同位素示踪研究”为题,系统介绍了地球化学在环境示踪科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重点阐述了碳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特征与环境行为。他首先回顾了天然14C的生成机制、在自然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在大气中的历史变化过程,尤其强调了Δ14C在环境演变研究中的独特价值。接着,张干研究员深入探讨了Δ14C作为环境示踪剂的多种应用场景,包括在识别和量化大气PM2.5和CO2中碳质来源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与δ13C协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同位素混合模型,可以实现对含碳污染物来源的精准解析。此外,张干研究员还展示了广州地化所14C-AMS实验室在气溶胶有机质单体组分Δ14C测定及稠合芳香有机质定量等方面的技术实力,涉及了气溶胶二元酸及月壤样品中有机质的研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月壤样品中有机质的研究对于揭示地球前生期演化、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痕迹探测有重要意义。

赵时真副研究员的报告聚焦于大气中的新污染物研究,主要探讨了大气中新污染物的环境命运与风险。报告指出,我国环境中多氯联苯(PCBs)浓度近期出现反弹现象,其来源主要包括有机颜料生产和热工业活动/燃烧。研究还发现,我国快速变化的膳食结构显著影响人群POPs的暴露。此外,报告介绍了我国城市大气中PCBs的源解析,并探讨了大气中POPs的二次排放,以及微塑料、轮胎磨损颗粒物(TWPs)对大气PM2.5的贡献,揭示了这些新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行为和潜在风险。

报告结束后,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围绕张干研究员和赵时真副研究员的报告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对双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大气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以及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都表现出浓厚兴趣。

张干,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学科方向为环境有机地球化学。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机化合物14C同位素技术与应用、地球表层系统碳动态、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命运等。在Nat Comm(4),PNAS(1),ES&T(80),JGR-A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论文被SCI引用>29,000余次,h指数为89(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连年入选Elsevier环境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科学家(2014-2024)。曾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12)、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2016)等荣誉。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R2)、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R3,2013R2)。

赵时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气新污染物研究。已发表一作/通讯论文27 篇,包括1篇Nat Comm和8篇ES&T(含3篇副封面论文),参与编写专著《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获2024年度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金奖,担任ES&T 、Innov. Geosci. 、Emerg Contam.以及《地球化学》青年编委。


文:杨悦怡,宗政,闫才青

图:房丽